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杨红波:展望“十五五” 让师生获得高层次幸福感
来源:   日期:2025年06月30日   点击:[]

       在学校《“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建设十项举措》的引领下,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效果显著,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安全、智能应用实践、师生智能素养提升等方面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部门从较边缘的部门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推动者,定位是教学的支撑者、管理部门信息化业务的推广者、领导层的辅助决策信息提供者,为助力学校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杨红波表示,展望学校“十五五”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持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确保全校师生从信息化中体验更高层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问:在您看来,高校信息化与高校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信息化部门应当如何定位?
       杨红波主任答:
 


       高校信息化工作并非独立存在,信息化服务不只是提供工具和应用,还要符合高校的发展理念,与学校核心发展目标相契合。教育信息化要与学校的发展同频共振、协同共进。在战略引领下,分步实施、有序发展。


       信息化与高校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联系。一方面,信息化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比如北外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培养国际组织、跨学科人才,那么信息化部门业务和成果就要对建设双一流大学起到关键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促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通过打通数据孤岛、提供决策支撑,形成学校治理能力品牌,提升软实力,学校的治理水平将有大幅度提升。


       历经疫情大考,信息化部门在学校的业务地位提升了不少。从前都是信息化部门去找各个二级学院部处推广业务,现在是二级部门主动来找我们,一起推动解决各自数据孤岛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问题。如今,我作为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人列席学校的重要会议的次数和前几年相比翻倍了,许多会议均涉及信息化、人才发展等重大议题。可以说,信息技术中心在师生中的印象从修电脑的技术人员、教室保障部门,逐步转变成各部门提升工作效率、辅助决策的战略合作伙伴。


       高校信息化部门应聚焦学校的育人核心使命,做好三方面的支撑:一是智慧教学的支撑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智能技术帮助教师实现课程目标。二是管理部门业务自动化的推广者,不是简单地把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深入了解业务,重新打磨各个流程为师生减负。三是领导层的决策信息提供者,充分发挥数据价值,让数据说话,在多方面辅助领导决策。


       对于信息化部门而言,基础信息化服务是立身之本,保持实时稳定是第一要义,但在这其中也可以有几项重要的创新思路。第一,要探索新的智能应用场景,辅助各单位争取项目和奖项,提升智能服务能力。第二,解决老师们急难愁盼的问题,以及职能部处在数据管理、流程方面的问题,减轻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压力。第三,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要与科研协同发展,争取人、财、物的各项支持。可以通过与其他部门联合申报项目,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共同争取经费。要服务育人核心,争取校领导、二级学院、职能部处的持续支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既要探索AI新技术,也要有应对AI新技术挑战的定力。新技术工具层出不穷,信息化部门必须具备判断力,及时更新迭代现有服务系统,保持用户黏性。


       目前,学校的信息化专业队伍共有39人,其中编内人员11人。编外人员和部分外包人员承担着技术管理服务的部分核心工作,长期来看具有风险。编外人员的流动性高,而网络安全、核心应用和探索性的工作对人员的稳定性和安全意识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技术任务都由校外外包团队完成,信息技术中心变成上传下达的管理部门,将对学校信息化部门职能定位、技术自主可控、未来技术赋能产生不利影响。


       在目前的情形下,学校克服各种困难,近几年引进了校聘A岗优秀人才,教室维护和安全业务部分人员外包,培养现有人员一岗多责,在信息化工作需求和规模不断增长的时代稳定了专业人才队伍。学校信息化部门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养的同时和引进人才,在符合各项政策的前提下,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专业信息化服务团队。
 


       记者问:您对未来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员投入等方面有哪些期望和建议?
       杨红波主任答:


       实际上,学校领导层的对信息化业务的期望值决定了信息化部门的发展方向。北外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由学校网信领导小组和各分小组负责,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协调实施,学校给了信息化多项支持政策。


       资金方面,学校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非常多,根据内控要求,全校的信息化项目由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统一归口管理,年度有信息化专项预算,近几年使用国家专项和学校自筹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历史上的高峰,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的办学面貌。


       人才方面,信息化核心业务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未来期望学校相关政策和资金向信息化服务部门倾斜,通过试点引入社会人才、变革人才激励评价方式,吸引高端人才,避免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转型过程中出现学校发展进度与教育数字化程度脱节的情况。

  

       记者问:这五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是否有具体数据可以分享?存在哪些痛点和挑战?
       杨红波主任答:
 


       作为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高校,从2019年以来,北外联合了多家企业进行了AI方面的诸多探索。


       从时间轴来看,2019年,对信息楼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建设了智能教室样板间、教师素养提升平台、教师智能发展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平台等,学校的信息化服务水平有了大幅提升。2020年~2022年疫情期间,通过“学生通”“教务通”“人事通”等应用系统支撑了疫情期间网络教学和相关数据收集、上报、分析等,在学校的顶层规划下,建立起了数据共享、服务共享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近两年,在校领导和财务部门的支持下,全校年度所有信息化项目开始由信息办统筹,通过外聘信息化专家团队支持,提供从信息化项目立项、评审、管理、监理、实施、验收一条龙服务,让全校信息化资金形成了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


       自从成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首批试点高校至今,学校深刻意识到大语言模型对外语教学的颠覆性变革,一直在探索大模型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取得多项成果。今年5月,学校将正式发布《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建设方案(2025-2027)》,集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算力中心,打造AI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场景。


       在数据层面,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网络带宽提升至近20G(一级运营商)。智能教室从2019年的9间增至现在的328间,占全校教室总数的80%,探索出具有北外特色的云中控、云录播、云管理+双屏互动的混合教学环境解决方案。我们建设的BlackBoard教学辅助平台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助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后疫情时代仍有超过50%的老师使用。同时,校内400多个应用系统和网站的安全性有了显著提升,在教育部、北京市组织的攻防演练、安全渗透测试方面取得越来越高的得分。学校数据平台、数据中台、数据接口质量也有了大幅提升,数据的准确率和应用效果较好。


       虽然取得了较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发展痛点。


       一是信息化整体建设和维护资金投入不足。文科院校整体规模小,预算不多,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能确保信息化服务稳定运行。


       二是全校的基础数据打通程度还有待改善。各单位对业务数据产生的价值、风险意识认识不足。虽然学校制定了数据标准,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数据交换程度需要持续提升,数据分析平台在学校决策层面尚未发挥应有的权威性功效。


       三是师生的智能素养仍需持续提升。现在智能工具太多,教师在应用新工具改善工作流程、授课方式等方面稍显动力不足。在鼓励探索AI应用场景的当下,各学院仅有少部分教师运用AI工具进行探索,迎接挑战的信心和能力不足。


       四是信息化部门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政策原因,学校专技岗事业编制只退不进,技术人才断层严重,现有人员学习新技术积极性不高,工程师流失率高,人员老龄化、技术空心化问题凸显。
 

 

 

上一条:信息化部门更名潮背后:人工智能时代,高校IT部门何为? 下一条:调研报告:高校算力是否为AI时代的教育做好了准备?

关闭

办公地点:第四教学楼东侧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8:00-11:30   14:30-18:00(春夏)   14:00-17:30(秋冬)
*办理个人业务请携带本人身份证件
学校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版权所有:山东工商学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